寻找重庆的老街巷

 

 

     巴渝古城,三度建都,重庆城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从地图上看,它位于一个狭长的半岛上,三面环水。自1926年潘文华出任重庆市市长后,延用江西人傅友周主持市政,重新规划城市格局。傅友周根据重庆城区的特点,在旧城中修建了三条主要公路,分别自东向西延伸,其间自然形成近二百条大小街巷将上下半城连接成一个整体。因为地势高低起伏自然造成满城街巷迂回曲折、房屋错落有致的独特景象。近人刘师亮说重庆是“石峭坡回路又斜,依山傍水万人家,莫言浏览无滋味,难行寻些坎坎爬”。

 

 

 1925年合记肇明石印公司 新测重庆城全图

 

   自清末到民国,重庆市区的街道经过了多次不断的改造变化。特别是市中区这个半岛,历来为郡、州、府、县治所所在地。元、明、清时为道治所在,元时为四川南道,明代有上川东道,清有川东道均设在这里。至今,尚有这些道署遗址残迹。如石灰市以前曾叫学政院,是清代考场旧地;川东道署在道门口;解放东路旧称巴县衙门街,也曾是大夏政权明玉珍在重庆的皇宫所在地和蜀军政府府署。抗战前,城区主要商业中心集中在陕西街、林森路一带。因这一地区靠近两江,独占航运交通之便利。“陪都”时期,随着市区人口剧增,城外公路的开辟,电厂及自来水厂的建立,人口居住中心便渐渐向都邮街、民生路一带转移,市区上半城才开始繁华起来。

 

1937年 重庆市街道图

 

    重庆城原本建在一个山脊上,山脊由西向东延伸,人们习惯上将城区划分成上半城和下半城。下半城通往上半城有数不清的小街、小巷,如南纪门通往上半城的就有:天灯街—领事巷—马蹄街—天官府—五福宫—柑子堡—王爷石堡—至圣宫—回水沟—存心堂—骡马店等。这些小街小巷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道路宽窄不一。

 

    1927年重庆督办公署公布了《重庆商埠整齐街面暂行办法法》、《整理马路经过街道规划》,对市区进行了统一的街道规划。规划整治范围是市区沿嘉陵江西起化龙桥,东至黄花园、天心桥与旧城孤老院接界;长江一侧,由鹅公岩、黄沙溪向下顺沿到燕喜洞,与南纪门接界并通佛图关及福建茶亭。是年3月,开始在这一区域内拆毁了一些背街小巷,修建完成了第一条城区公路。路线由通远门外七星岗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到曾家岩,全长共3.5公里。1929年7月,南区干道动工,由南纪门宝善寺起,上石板坡、燕喜洞、菜园坝绕王家坡到兜子背码头。全长4.67公里。1933年又修建了陕西街至麦子市路段。形成东西两条主干线。再加上数条连接南北的路线,重庆城区网状街道系统基本完成。一些小街、小巷在重庆城区的地图上消失了,如滥泥湾、太平桥街、黑巷子、石灰仓、汲泉巷、长久间、韦家院、打锣巷等。

 

 1946年 重庆市街道详图

 

    在抗战后期,重庆成为战时“陪都”,城市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市政当局深感重庆城区街道建设影响了城市发展,主要是陆上交通系统不完善,水、陆、空三者间缺乏连接枢纽。加上两江无桥,南北两岸不能相通,导致人口过于集中在仅仅8平方公里的半岛上。于是当局又拆毁了一些旧街道,将猪毛巷、书院街、炮台街、觐阳巷合并成沧白路;落虹桥与鼎新街、老衣服街平行;蹇家桥与鸡街合并,更名为“五四路”;状元桥并入林森路,板板桥并入十八梯;太平桥东接滥泥湾,西接天星桥正街;扩展修建较场口经民权路至打铜街,民生路与磁器街打通;凯旋路经后伺坡接邹容路;大阳沟、米花街接中营街。另外还打算重修和平路、民生路的连接通道,将兴隆街、神仙洞、飞来寺、和平路经领事巷由五福宫迂回。后来,这些改造工程的其中一些部分因内战而停止。

 

 1951年最新重庆市街道图

 

       这些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老街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仅起到了沟通上下半城交通的作用,还造就了重庆人的性格。只有读懂了这些老街老巷,才谈得上真正读懂重庆、读懂重庆人。

 

              摘自《老重庆影像志·老街巷》

 

 

 馆藏部分相关文献资料

 

 

                        

重庆图书馆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天大道106号重图大楼四楼地方文献室 邮编:400037 电话:023-65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