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名人故居 系列一

1.林森旧居—林园

    1939年11月底蒋介石将在歌乐山风光秀美的双河街公路旁修建的官邸主楼赠予林森。从此,便称之为“林园”。1943年林森辞世,葬于园内。后蒋介石将林园收回扩建,兴建大楼三幢,编为一、二、三、四号楼。林园遂成为蒋介石夫妇在陪都时期的主要居住地。

    一号楼是蒋介石公馆又名中正楼,是蒋介石寓居重庆时间较长的住所。二号楼是宋美龄公馆又名美龄楼,是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渝居住的楼房,也曾作为国宾招待所。三号楼又称马歇尔公馆,原为蒋介石召开会议的地方,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曾寓居于此。四号楼为林森公馆又名“寸心楼”。

    国共两党谈判时,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当晚8时蒋介石宴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于林园。29日清晨,毛泽东在花园散步,于小礼堂深处与蒋介石不期而遇,分坐石桌两旁畅谈国事。作为两党领袖比肩论政之小憩场所的石桌石凳,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今天仍保持原貌,默默地留在林荫深处……

 

 

2.鲜英旧居—特园(渝中区嘉陵桥西村)

    特园是民主人士鲜英(字特生)的私宅。其夫人金竹生女士以废弃煤渣打成煤砖售卖,积得资本建房出租,积年发展,修建鲜宅,后以鲜英号特生,慢慢发展为特园。鲜宅始建于1929年,1931年完成,主体达观楼为金夫人亲自设计。

    陪都时期,中国民盟总部设于此,它是当时民主运动的重要历史场所,民盟领导人张澜与梁漱溟曾在特园常住。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经常在特园与民主人士聚会,共商国是。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在特园秘密召开,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在特园召开,组织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10月1日,民盟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特园召开。1945年10月28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革前身之一)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特园召开。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常在此会见民主人士。董必武提议将“民主之家”称号赠与特园,冯玉祥书匾。

 

3.周恩来旧居—周公馆(渝中区曾家岩50号)

    曾家岩50号又称“周公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为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中共中央南方局办公地方之一。依岩而建,一面临江、一面临巷。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小楼地处街巷尽头,右侧为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想当年,周恩来同志就在这大敌环伺的险恶环境中,从容不迫地开展工作,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魄。

    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此广泛会见、接待各界人士,为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壮大进步力量、争取国际援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4.饶国模旧居——大有农场(渝中区红岩村内)

    饶国模早年就读于成都益州女子师范学校,其兄饶国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立志实业救国的饶国模买下了红岩嘴山沟深处的三百亩荒谷坡地,创办“大有农场”。周恩来到重庆后,考虑到日机轰炸和市区内房屋狭小、分散等诸多不便。于1939年找到了位于市郊化龙桥红岩嘴的刘家花园,经实地考察了解,认为此处十分利于工作的开展。经过商谈,饶国模女士欣然同意把40多间房屋交给八路军办事处和中共中央南方局使用,不但拿出积蓄,还四处借贷,从经济上予以支持,其三名子女也先后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她被誉为“革命妈妈”。

    抗战胜利后,中共代表董必武于1946年5月离渝赴宁之际,亲笔题写“大有农场”四字,意为大家所有。

 

 

5.张治中旧居——桂园(渝中区中山三路107号)

    原国民党上将张治中将军私宅,因院内有两株桂花树,“桂园”因此得名。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特地将此处备作毛泽东在重庆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并曾经居住于此,桂园是当年毛泽东与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和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的地方。

 

6.宋庆龄旧居(两路口新村5号(原中山三路新村3号))

    是宋庆龄的寓所和“保卫中国大同盟”中央委员会旧址,现为宋庆龄旧居陈列馆。这幢楼房原是留德学者杨能深先生的房产,抗战中由外交部转租给孙夫人凭住。宋庆龄在渝期间积极主持保盟领导工作和慰问伤员、战时救济以及儿童保育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内外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专程前往两路口新村拜望宋庆龄。

 

 

7.郭沫若旧居—全家院子(天官府街7号)

    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1938年12月赴重庆,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全家院子逐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就创作于此。还完成了《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虎符》、《孔雀胆》、《南冠草》等以古讽今的抗战历史名剧的写作。1946年5月,郭沫若离开重庆。

 

 

8.冯玉祥歇台子旧居—抗倭楼

    歇台子冯玉祥旧居位于渝中区歇台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内,1938年底,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迁来重庆后,冯玉祥一家先后换过六次住所。最初居住于两路口附近,后遭空袭,迁居上清寺。由于城内形势复杂,故自己出资在郊外歇台子荒坡自建“抗倭楼”。旧居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二层小楼,折中主义风格,平面是“凸”字型,悬山顶,小青瓦覆顶,清水外墙。

    冯玉祥将军居渝八年期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亲自奔走于四川山乡,募集黄金2.3万两支援抗日前线。他还自号“丘八诗人”,并创办三户印刷所,出版进步书刊,鼓舞和教育人民团结抗战。

 

 

9.史迪威旧居(李子坝嘉陵新路63号)

    史迪威将军曾五次来华,与中国人民有着友好的关系。抗日战争在渝期间,史迪威是美国驻华军政人员中较早对蒋介石政权的腐败和消极避战政策有所认识和不满的正直美国军人之一。他主张动员全中国抗战力量,包括中共军队在内的对日抗战,主张采取公正态度了解并支持中共及其军队对日作战,派遣美军观察组长常驻延安。

    史迪威将军在渝期间的居所也是美国在华军人常规聚会活动的地方,曾是宋子文的公馆。二战期间,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后,史迪威作为该统帅部的参谋长,于1942年到1944年在这里居住。

 

 

10.卢作孚旧居(北碚区文星湾)

    今重庆自然博物馆内。卢作孚在北碚的文星湾故居,是卢作孚在北碚开创事业至始至终的见证。后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先后落址于此。30年代我国第一架装架恐龙—禄丰龙曾在此陈列展出。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卢作孚先生一生兴办实业,提倡科学。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他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担负起转运物资的重任。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中共中央称赞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他是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

 

 

馆藏部分相关文献资料

重庆图书馆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天大道106号重图大楼四楼地方文献室 邮编:400037 电话:023-65210907